中国古代的巫文化,慢慢就出现了儒文化。儒文化源自于巫文化,听着好像不知所云啊! 我们继续用研究字的方法来看一下,儒的甲骨文。儒在早年的本字是“需”。
它的写法就是一个正面的人,两侧有淋水,到了金文,把两侧的水放到了人上面,然后过度到了“需”,后来加了单立人变为了儒。那这个人像正面淋水是什么含义呢?这就值得是那些占卜巫师在做祭祀活动以前要沐浴净身仪表诚意,这就是一个人在沐浴的意思。古代,“需”就是代表儒,同音的还有胥也是儒的的意思。同样的,“嚅”和“孺”还有“濡”其实都是巫师在做祭祀时候的动作。所以儒文化从巫文化发展而来,从造字过程就可以很好的得到了旁证。
当然我们要看到儒文化与巫文化比起来,已经有了相当的理性思维。我们要知道在那个时候,生活的信息量已经比巫文化时代要大得多了。占卜已经失去了其实用价值,而是可以更为理性的思考了。
尽管儒文化与巫文化在我们看来有很大的不同,但其实这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形态。儒文化是巫文化理性化的形态。
要了解中国文化,就必须知道中国早期的巫觋文化,而从巫觋文化发展到儒文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所以文化的传承性,就使得我们不能单列去看每一个文化,而是要刨根溯源,看到其较好初的状态是什么,这样才能系统性的去了解。
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学习国学的误区,虽然现在的国学越来越“流行”,但是我们要清晰的知道,文化一定要与其生存结构、背景相呼应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需要过滤信息,在这种情况下,去完全相信占卜、算命等等就不合时宜了。但,将占卜或算命的信息作为信息中的一部分,是可以有借鉴意义的。我们更应该学习掌握的是国学文化中的理念。不要停留在形而上,形而外,而是要上伸到形而上学与形而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