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尹在甲骨文中和君有什么区别

尹在甲骨文中和君有什么区别

发布时间:2025-04-17 08:02:38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尹在甲骨文中和君有什么区别

“尹”字的甲骨文为“”或“”。其中的“”在这里指写字用的笔,“”或“”为“又”,“又”就是手,整个字像手执笔记事的样子。金文的“尹”为“”,与甲骨文的形体相近,小篆继承了金文的形体。《说文解字·又部》:“尹,治也。从又,握事者也。”许慎明确指出了“尹”的本义是“主管”或“治理”。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。”徐锴曰:“周公尹天下,治天下也。”其意思是周公任周王室的宰相,主持管理国度政事。“尹”由“治理”、“管理”引申为“管理国事的人”,即官吏。

“尹”作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。从甲骨文的有关材料来看,“尹”在商代官位显赫,常在君王身边,管理国度或君王的有关事务。须知“尹”从卜辞的记载来看,是一种文职官员,从未带兵征战,这一点正与甲骨文的“尹”所反映的用笔管事的意义是相符的,即动笔的人。

也有的学者认为“尹”的本义就是用笔理事的官,即文官。“尹”强调的仅仅是执笔这件事,以此喻指治事,而“聿”强凋的则是执笔写字。古代的文官离不开笔,所以用执笔的形状来象征治事的“尹”这一官职。在文化不发达的古代,读书识字、执笔写文章的人是很少的,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就算了不起了,可以当官了,即当“尹”了。(参见陈炜湛《汉字古今谈》第47页)

据典籍记载,商代的“尹”相当于后世的“相”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索隐说:“尹,正也。谓汤(商汤)使之正天下。”伊尹是商汤时的贤相,姓伊,名挚,官名尹。传说伊尹是奴隶出身,因为懂得治国之道,商汤较好初用他为小臣,因他办事很干练,不久又提升他为尹,任以国政后,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桀,建立了商朝。商汤死后,伊尹又继续辅佐外丙、仲壬、太甲三王,处理国政。太甲继位三年,十分残暴,不尊汤法,伊尹于是将他放逐到先王汤的墓地桐宫,自己亲自摄政,统帅诸侯。三年后,太甲悔过自新,伊尹又将他接回,并继续辅佐他重新理政。从此,“诸侯咸归殷,百姓以宁”。

西周“尹”的地位很高,仍为君王辅弼之官。到了春秋战国之时,楚国的官长多称“尹”,并且有“左尹”、“右尹”之称。汉代以后,京城行政长官亦称“尹”,如“京兆尹”。地方行政长官也称“尹”,如“河南尹”。其后“尹”的使用就更广泛了。

对古文“尹”字的本义,康殷作了不同的解释。他认为古文字的“尹”像手执针之状……示以针刺疗人疾病,或是执针时的特定手势,它和执笔的“”(聿)不同。因此认为“尹”就是用针给人治病的医生,并由此引申指“治理国度的官吏”。“尹”字反映了用“针”给人治病的方法,即后来的针灸,始于殷代末期。(参见康殷《文字源流浅谈》第561页)康氏的说法录之以备参考。

如果说“尹”是理政的,那么与之相关的“君”在古代则是既理政又发号施令的人。甲骨文的“君”为“”,金文的形体与之基本相同。对此,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分析。有的学者认为“君”从“又”,从“口”。即上为“尹”字,表示治事,即当官、理政事的人。“口”表示还要经常用口发布命令。可见,动口的人,即发号施令的人就是君。这就说明了“君”不是一般的官吏,而是比尹更大的官吏。在上古,“君”一般是大夫以上而且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,常指天子、诸侯等。《说文解字·口部》:“君,尊也。从尹,发号,故从口。”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君,优选也。”郑玄注:“天子、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”其后指国度的元首。

《白虎通·号篇》中说:“君者,群下之所归心也。”这里指出了“君”是有权威的人,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部落的群体发展而来的。随着私有制的产生,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度元首,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“君”字的意义的转变,反映了君从“群下之所归心”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封建社会相对较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。由于“君”指“天子”、“诸侯”等人,这些人在古代是受人尊敬的人,所以“君”在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。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。” 。 (来源:《汉字的故事》作者:吴东平 )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