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竹瓦的起源

竹瓦的起源

发布时间:2025-04-17 07:57:40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竹瓦的起源

郫都区的竹瓦乡,古名平乐乡,与横山子又名平乐山一样,因西汉逸民严君平居住而得名。竹瓦铺告名泰安铺。七十年代新胜乡四大队拆竹瓦铺群众台,改建四大队办公室于狮子树坟垣处时,挖土平基中,掘出一古墓碑,上书“平乐乡泰安铺(四大队原党支书郡育成说,该碑当时埋在基地之深处了),这说明竹瓦乡竹瓦铺古名叫平乐乡泰安铺无误。

那么,平乐乡泰安铺,是怎样变为竹瓦乡竹瓦铺的呢?

明朝皇帝朱元璋排名较好一子朱椿,洪武十一年(1370)封蜀王,二十三年(1390)就藩成都,溢蜀献王,他有六个儿子,于永乐二年(1400)将其排名较好子朱悦蹲封为崇宁王,当年至崇宁。崇宁王的宫殿“银安殿”(清改建成文庙)在今唐昌镇中学处,王宫在小南街尹姓院内,现“御井梅花”之遗迹尚存,唐昌镇西街与小南街交接处,有座桥名叫竹瓦桥,据说建于永乐三年(当地人说六十年前此桥尚存),此桥建筑工艺比较考究,东山石桥柱,石柱空雕栏杆、石板桥面带拱,桥楼是楠竹断节剖成瓦形复盖,彩绘金花衬以浮雕鸟兽,当时命名为竹瓦桥,是王宫至银安殿必经之道。崇宁王妃李姓,美而贤,常劝王勤政爱民,王每上殿回宫,李纪都迎送龄竹瓦桥头,李妃死后,王悼词中有“竹瓦桥边吊母仪”之句。

原一出唐昌镇西门城门洞,连同所有铺店,都属原竹瓦乡的排名较好八保(土改时将十七、十八两保划给唐昌镇所辖),按当时邑人对崇宁王的敬仰:如王奉永乐入觑,又王有两个郡主(或曰二妃)名叫大莹小莹,为纪念她们,将南外两座桥分别命名“大莹桥,小莹桥”。

永乐十四年((1416),王回崇宁、邑人于郸县两路口下里许地方迎接,后遂将此地命名为“接王亭”。平乐乡的人也为了怀念崇宁王,移竹瓦桥之名为乡名,于是,古平乐乡泰安铺,遂改为竹瓦乡竹瓦铺,一直沿用至今。

1949年后,“四清”时,工作组将竹瓦乡更名为新胜乡,按不断“取得新的胜利之义”,人们因习惯关系,仍用竹瓦之名,1994年与安德镇合并。

竹瓦的起源

1. 竹瓦起源于中国古代,主要因为竹和瓦材料可以互相替换。竹子可以做成倚瓦、塞瓦、飞檐、檐口线脚、角脊等木构建筑构件,瓦子可以做成房造瓦、楼造瓦、屋脊瓦等瓦制品,竹和瓦相互搭配,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--竹瓦建筑。2. 竹瓦建筑不仅美观、实用,而且具有防火、防水、耐久的特点,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,尤其是在山区和水乡地区,如安徽、福建等地。3. 竹瓦建筑也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度,如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、泰国等,但发展较好为兴旺的还是在中国,至今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竹瓦的起源

竹瓦较好早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江南地区。1. 竹瓦较好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陶瓦的基础上,陶瓦在南方的气候下易于变形,为了增加其强度和防水性,人们使用竹材进行加强,逐渐形成了竹瓦。2. 竹瓦主要应用于南方的建筑,如闽南、海南等地区,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原料使得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美观性,如今仍有部分区域在使用竹瓦。

竹瓦的起源

这是竹瓦人的竹瓦,也是浠水人的竹瓦。

竹瓦镇位于浠水县城西北部,东北与汪岗镇接壤、东南与清泉镇毗邻、西南与巴河镇相连、西北依巴水河与团风县、黄州区隔河相望。京九铁路、柳界公路、蔡汤公路穿境而过,有浠水“北大门”之称。

关于竹瓦镇名的由来,相传起初这里只有一家小商店,商店的房子是泥糊成的篱笆墙,房顶的瓦则是由大竹劈开两瓣做成,后来这里规模越来越大,逐渐发展成镇,竹瓦镇的名字也因此而来。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