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(1368 -1644年)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后面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共传十二世,历经十六帝,享国276年。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。明代,无汉之外戚、唐之藩镇、宋之岁币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“治隆唐宋” 、“远迈汉唐” 。在明朝的盛世之下,是无数猛将的守护。
5,、张玉
张玉,字世美,明朝靖难名将。张玉原本是元朝的大臣,后来投降了明朝,隶属朱棣的麾下。在靖难之变的时候,张玉夺取北平九门,居功至伟,被封为燕军的先锋,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。在东昌之战中,张玉为了营救陷入敌阵的朱棣,力战而死。
4、李文忠
李文忠,字思本,小名保儿,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。李文忠是明朝的名将,也是明朝的排名较好开国功臣,在明朝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李文忠十四岁时投靠朱元璋,被朱元璋收为养子,跟随自己姓朱。十九岁的时候,李文忠开始带兵打仗,李文忠骁勇善战,常常大胜而归,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喜爱。在明朝建立后,李文忠因为显赫的战功被封为曹国公。
3、常遇春
常遇春,字伯仁,元末明初红巾军杰出的将领,明朝的开国名将。常遇春跟随朱元璋期间,对朱元璋忠心耿耿,鞠躬尽瘁,而朱元璋对常遇春也十分敬重,认为常遇春的功勋就算和历史上的名将相比也不差。常遇春作战英勇,常常说只要给他十万兵马,他就能够横扫天下,一时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常十万。
2、戚继光
在明朝的所有名将中,大家较好耳熟能详的非戚继光莫属,他的英雄事迹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戚继光,字元敬,明朝杰出的军事家,书法家,诗人。戚继光生平较好杰出的事件就是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十多年,确保了沿海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,是大家公认的民族英雄。
1、徐达
徐达是公认的明朝排名较好猛将,同时也是明朝的排名较好开国功臣。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贫民出身,但徐达却能够在战争和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,而且徐达有很强的军事才能,无论是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,还是对战斗的预测能力都十分出众,这也是徐达为什么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。
有明一朝,终明一代,武将甚繁。一种是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者如刘伯温、王阳明、孙承宗、袁崇焕等,细言之,此四人并非武将出身,但又曾担任过军职,且袁崇焕争议颇大,姑且以武将论之。又一种是长于治军,优于统帅,以前期之徐达、汤和,中后期之戚继光、俞大猷等为例。再一种是陷阵之中,忘死舍生之人,如常遇春、刘綎、李定国等人,真应了那句陷阵之志有死无生的名言。
又有人讲“传庭死而明朝亡”大明朝的比较后面一根擎天脊梁,断了,明朝败亡了。这是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去思考评判前事。我总感觉,让我们稍稍回想起那个背负着骂名几百载的卖国贼吴三桂吧。冲关一怒为红颜也好,见风使舵谋富贵也罢,在那个时期,他的关宁铁骑在崇祯眼里,才应该是支撑大明比较后面的一根脊梁。不过另崇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这个脊梁竟是一根稻草,就像当年关宁铁骑横行疆场时马踏的那根稻草一样,消失在尘埃里了。
总得来讲,明朝是有意思的。有就有在像于少保一样文人弱士在面临家国破败千钧之际,能一挽狂澜于既倒,有就有在像吴三桂一样“君子”不立于危墙之下,甩开膀子、撇开脸面附上哈腰。
对了,比较后面,让我们再想想那个,朱寿,那个正德年间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。有明一朝,军备非不齐也,将才非不足也,然则何至于此耶?或曰:一为制度注定,二为用人不明,三为天理所在。在那个全世界大梦方醒的年代里,天理的确难容昏聩之人。
于谦,北京保卫战的排名较好功臣,没他,明朝早被蒙古给灭了
2。郑和,七下西洋,促进了我国与亚洲各国的联系
3.戚继光,抗倭,把日本倭寇赶出中国,作战英勇,手下的部队战斗力强,有纪律。
4.史可法,明末政治家,军事家,忠心耿耿,宁死也不降清军
5袁崇焕,一代名将,清兵克星,在他守边关的时候,号令严明,深受军民爱戴。
于谦,字廷益,明朝名臣、民族英雄。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被瓦剌俘获,他力排南迁之议,坚请固守,进兵部尚书。代宗立,整饬兵备,部署要害,亲自督战,率师二十二万,列阵北京九门外,破瓦剌之军。加少保,总督军务。于谦的军事生涯是意外,土木堡战败,瓦剌兵临城下,明朝的精锐都损失光了,这时候,明朝士气低迷,于谦站出来告诉你们,我们可以战胜他们,可说是说了,关键是他做到了。
就好像一支球队,在士气低迷的时候,一个人站出来说我带领你们打败他们,而且这个人一直都是替补,谁会相信。可于谦就是做到了,于谦的实例告诉我们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才关键的。他用一批被淘汰的士兵战胜了精锐没有战胜的对手,他告诉关键得看是什么人在指挥,这就是一群狮子跟着绵羊那就是一群绵羊,而跟着狮子的绵羊就是一群狮子
徐达 (1332~1385)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。字天德,濠州(今安徽凤阳)人。元至正十三年(1353),参加农民起义军,因智勇超群,位在诸将之上。十五年,从朱元璋渡长江,取太平(今安徽当涂),克集庆(今南京)。继又率部攻占镇江(今属江苏)等地,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,授淮兴翼统军元帅。二十三年秋,在鄱阳湖之战中,身先诸将,冲锋陷阵,击败陈友谅军前锋。二十四年,因功升左相国。二十五年,以大将军率师出征,先占淮东,继平浙西,连战皆捷。二十七年九月,攻克平江(今江苏苏州),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。同年十月,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,先取山东,旋师河南,然后挥军攻克大都(今北京),灭亡元朝。明初,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,戍守边疆,被朱元璋誉为“万里长城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七一)。徐达长于谋略,治军严整,战功显赫,名列功臣排名较好。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,追封中山王。 常遇春 (1330~1369)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。字伯仁,安徽怀远人。体貌奇伟,沉毅果敢,长臂善射。元至正十五年(1355),参加农民起义军,随朱元璋渡长江,取太平(今安徽当涂),破集庆(今南京)等地,每战必先,屡立战功,升中翼大元帅。十七年,攻宁国(今属安徽),身中流矢,裹伤再战。此后连克宁国、池州(今安徽贵池)、婺州(今浙江金华)等城。二十三年秋,在鄱阳湖之战中,他奋勇当先,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,旋即率军封锁湖口,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。二十五年十月,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,先取淮东,后占浙西,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(今苏州),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。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,封鄂国公。十月,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,转战中原,次年八月,攻克大都(今北京),灭亡元朝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率军继续北征,攻占元上都(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),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。七月,回师途中,暴病而卒,追封开平王。他英勇善战,统军有方,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,军中称为“常十万”。 刘基 (1311~1375)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。字伯温,浙江青田人。通经史,晓天文,精兵法,时人比之为诸葛亮。元末进士,曾任江西高安县丞、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。元至正二十年(1360),被朱元璋聘至应天(今南京)参加农民起义军。他根据当时形势,献时务十八策,提出避免两线作战、利用矛盾、各个击破的方略。朱元璋遂集中兵力,西灭陈友谅,东灭张士诚,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。二十七年十月,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、旋师河南、然后进兵大都(今北京)的灭元作战计划,得到实现。刘基参与军机八年,被认为有建策之功。朱元璋称帝后,刘基奏立卫所军制,加强海边防建设。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,封诚意伯。后遭诬陷,忧愤成疾,于洪武八年病逝。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,辑于《诚意伯文集》。 傅友德 (?~1394)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。宿州(今安徽宿州市)人。少年骁勇,善击刺骑射。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,后归朱元璋。元至正二十三年(1363),在鄱阳湖之战中,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,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。次年,又从征武昌,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(今蛇山),夺取全城制高点,克武昌后,授雄武卫指挥使。继而转战江淮等地,因战功卓著,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,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,任征虏前将军,统军10 万由文县(今属甘肃)打开入川门户,趁势拔汉州(今四川广汉),围成都,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。朱元璋作《平西蜀文》,盛赞傅友德功为排名较好。十四年,任征南将军,率步骑30万征云南,出奇制胜,消灭元梁王军主力,梁王闻败自杀,余部先后归降(见明攻取云南之战)。十七年,进封颍国公。二十七年,被朱元璋赐死。 邓愈 (1337~1377)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。字伯颜,虹县(今安徽泗县)人。元至正十三年(1353),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,领兵继续抗元。次年,率部加入朱元璋军,在渡长江、占集庆(今南京)、取镇江(今属江苏)诸战中,屡立战功。 19岁升广兴翼元帅。后转战今皖、浙、赣等地,连战皆胜。二十三年夏,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(今南昌),他防守抚州门,城破30余丈,率军且战且筑,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。鄱阳湖之战后,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,升江西行省右丞。明洪武三年(1370),从徐达远征甘肃,身先士卒,击败元军。后分兵进克河州(今甘肃临夏东北),招降吐蕃(今川、青、藏交界地区)、乌斯藏(今西藏中、西部)诸部。四年,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,坐镇襄阳(今属湖北),筹运粮秣军马,供应从征各部。十年,任征西将军,平定吐蕃反抗势力,至昆仑山而还。因病卒于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