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阿瞒是曹操的小名。
据说在毫州一带,自古有一个奇怪的习俗,就是人贵名贱。很多人家的小孩,一直都长到十二岁才取名字,怕阎王从生死簿上看到小孩的名字,把小孩带去另一个世界;也有的人给孩子取个贱名,想以此不引起阎王的注意。所以有的小孩小名叫「阿狗」、有的叫「阿猫」,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的长大。
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夏侯家的人,因为曹家一直没有后代,夏侯家又与曹家感情很好,所以夏侯家就将一个幼子给了曹家,就是日后的曹嵩。曹嵩后来长大又生下了曹操,曹家真是欣喜若狂,把曹操当成至宝一样对待;
同样的,因为担心阎王把曹操带走,因此曹家便一直不替曹操取名字。不巧的是,这次换到夏侯家生不出男孩了,曹家很担心夏侯家会把曹操给要回去,因此更是把曹操给藏了起来。 只是再怎样躲藏、欺瞒,还是应该给曹操一个称呼吧!连隔壁老黄家母狗生的小狗都有「小黑」的名字了,难不成要叫曹操「小白」吗?但只要提到曹操,曹家总是瞒呀瞒呀含糊的说,日子一久,就索性叫曹操「阿瞒」,这也就是曹操「阿瞒」小名的由来。
答:曹阿瞒是对曹操的贬称。
魏武帝曹操(公元155年~公元220年),字孟德,小名阿瞒、吉利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诗人,汉族人。阿瞒是说曹操眼睛小,其实是家人根据曹操的外貌起的一个亲切的外号。因为《三国演义》尊刘贬曹就变成了贬义的“阿瞒”。裴松之注引《曹瞒传》记载曹操“小字阿瞒”,用“瞒”字,是欺瞒的意思,而曹操性格多疑,好用计谋,非常符合曹操的性格。《三国演义》第72回“曹阿瞒兵退斜谷”,直接称呼曹操是曹阿瞒,这是明显的不敬的称呼。对曹操的贬称还有“老瞒”一说。如第61回“孙权遗书退老瞒”。
魏武帝曹操(155年—220年3月15日[2]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一说本姓夏侯(详见“人物争议”目录),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东汉末年权相,太尉曹嵩之子,曹魏的奠基者。
曹操善诗文,知兵法,开建安文风。有诗文多篇。另有注《孙子》传世。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《曹操集》。同时亦擅长书法,被唐朝张怀瓘《书断》评为“妙品”。
“曹阿瞒”指的是曹操,曹阿瞒是曹操小名,所以人称曹阿瞒。应是民间演义说书流传时的改动,曹操小字应是“阿满”,表示可爱的意思,后来因为《三国演义》尊刘贬曹,于是可爱的“阿满”就变成了贬义的“阿瞒”。裴松之注引《曹瞒传》记载曹操“小字阿瞒”,用“瞒”字,是欺瞒的意思,符合曹操的性格多疑,好用计谋。

扩展资料:
曹操乘黄巾起义之机,建立了足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。后讨伐董卓,迎献帝都许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继而于官渡之战中,以少胜多,击败了北方相对较大的割据势力袁绍,逐步统一了北中国,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。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后,追尊他为武帝。
曹操雄才大略,文治武功方面均处于当时的中心地位。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。现存作品二十余首,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,但不拘泥于原题,而是用乐府题目自抒襟怀,影响后世的一系列诗人。
曹操小名是“阿瞒”民间有很多叫“满”字的人,这和农耕文化有关,当年农民希望家里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粮食,于是给孩子起名叫满囤、满仓、满喜、满福……但是曹操生在官宦人家,不愁吃喝,又有受过高等教育,不会随大溜起名叫“阿满”的,而是“阿瞒”,《三国志》裴注中记载:“《阿瞒传》曰,太祖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。